1917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原国立东南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商业专修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
1921年9月,商科迁址上海,改为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1922年7月,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学校首任校长郭秉文和教务长马寅初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们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商学;1923至1924学年期间,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
1932年8月,学校由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同月,国立劳动大学经济系并入学校。
本院奉令就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改组独立,更名国立上海商学院。兹于八月十六日遵奉教育部令,组织就绪,即日成立,并经呈报在案。嗣后关于前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一应事务,统由本院接收,并以本院名义继续办理。
1950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姚耐为院长、副院长。同月,上海法学院并入学校。
1951年4月至1953年8月,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华东财经学校、复旦大学沪江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江南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大同大学、上海学院、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商业专科学校、东吴大学、山东财经学院、厦门大学等18所高校的财经系科相继并入学校,上海财政经济学院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财经高等学府,名士云集,群贤毕至。1954年,学校国外贸易专业调入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55年,学校国民经济计划专业调入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
1958年8月,与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合并组建上海社会科学院。
1960年9月,调回相关人员,在上海商业学校大专部的基础上组建上海财经学院。
1972年4月,受波及,学校被撤销,教职工陆续调往复旦大学等校。
2012年5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协议,共建上海财经大学。
截止2012年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019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41人;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比例为81%。[5]
中国现代大学之父、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该校第一任校长。为了纪念郭秉文先生,勉励优秀学子,徐芝韵[7]
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曾任该校筹备委员会委员
华中农业大学首任校长、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农村社会学博士,曾任该校合作系主任
解放后上财首任校长,以他命名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公认的中国经济学最高奖。
上海财经大学前身上海财经学院的灵魂人物,解放后至80年代长期担任该校的校长。
财政部部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该校校董会名誉主席
早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系,对中国统计科学和军事医学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著有《中国货币史》等,1934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
著名统计学家,该校教授,对在中国推广经济学数量方法在实证中的应用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截止2013年,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设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4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理论经济学、经济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农林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财经大学财经主干学科成绩位列财经类院校第一名[12]
上海财经大学于2014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开设7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艺术修养与运动
健康、经济分析与数学思维、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和社会分析与公民素养。该校将拓宽招生口径,原则上按照院系招生,今后将逐步过渡到按学科门类招生。此外,2014级入学学生转专业比例将有较大幅度提升,且在第一、第二和第四学期都有转专业机会。
上海财经大学已开设金融实验班、公共管理实验班、数理经济实验班、英美法班[13]
等。实验班聘请海内外一流教授授课、采取全新的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教育,经过第一、第二学年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经济学、英语水平应达到申请美国一流大学金融学博士项目的标准。实验班的优秀学生将获得国际杰出教授亲笔推荐,赴海外名校留学深造。[14]
学校每年会从校内外广大考生中,选拨具有研究潜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扎实的数学、经济学、英语功底者进入硕博连读项目,为他们提供国际顶尖的博士课程体系和高水平海归师资,定期举办专题讨论和学术讲座,与海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学术讨论和交流。
会计学院硕博连读生迄今已有11届,培养模式和国际顶尖大学逐渐接轨。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前,强化研究功底的训练,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研究文献的阅读;进入博士阶段后,将在一年内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另外两年撰写博士论文。经济学院自2005年参照北美前20名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启动了“硕博连读”项目,建立起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5]
学校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
人类住区规划署等国际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23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科研机构签约了合作协议,包括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本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等,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科研、教师交流、博士培养、学生互换、海外学习和实习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5]
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截止2013年,拥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与管理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教育基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8门。
根据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该校入选中国一流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20]
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学校会计和金融类学科进入全球前150名[22]
截止2013年,学校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个,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6个;另设有财经研究所、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高等研究院、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中英金融信息服务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国学研究所等数十个学术科研机构。[24]
根据荷兰蒂尔堡大学发布的“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在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论文发表,位居大中华区第1名,亚洲第6名,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士顿学院等并列世界第69名。[27]
学校主编的学术期刊有《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财经高教研究》、《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政治学家、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国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最早的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
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中国会计学博士点最早的2位博士生导师之一
经济学家、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北钱南褚),早年留学欧洲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财政学奠基人之一,文学修养深厚,并懂六门外语
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原中央华南分局财经委员会主任兼南方人民银行总经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硕士第一年在上财学习基础课
复旦大学学者、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全世界掌握古典语言最多的学者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中国建设银行首席战略顾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奠基人之一、原中国银行学会理事长、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先行者
作家、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获波兰国家文化艺术金质奖章
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学者,有“当代李清照”美誉
新民晚报社总经理、上海大剧院创始总经理、上海音乐厅总经理、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
银行家,斯坦福大学硕士,长女彭佩云(国务委员),长婿(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美国会计学会杰出访问学者、博士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大学期间,娄刚分秒必争,以优秀成绩完成国际金融、计算机软件、ACCA(自学)三个专业的学习,并出色地担任学校艺术团团长、学生会部长。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娄刚一直保持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状态,十年之后成长为国际顶尖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娄刚谦逊地表示:“我属于比较努力的,我的师兄师姐又比我还努力呢。”并称赞一些新一代年轻人“他们不光能吃苦,他们的人生观、工作态度、学习能力还有谦逊的程度,都很让人赞赏。”
厚德:增厚美德。语出周代《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隋代《止学》亦云:“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博学:增广学识。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厚其德,博其学”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使命。
经济:经世济国。校训中的“经济”二字既包含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意,又体现了办学特色。
匡时:匡扶时局。1934年,著名学者马寅初为上财人题词“经济匡时”,寄望上财人“胸怀祖国、志存高远、服务于国家、奉献于时代、担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31]
学校校徽主图为一本翻开的书和一枚古代货币。书籍象征学问,与校训“厚德博学”对应。货币象征经济,与校训“经济匡时”对应。该货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安阳币”,币身镌刻古体“安阳”二字,寓意吉祥。
学校校园占地总面积766亩(全日制学生人均37平方米),有一个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其中,主校区是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和留学生教育基地,由连成一片的国定、武川、武东校区组成。主校区位于杨浦大学城,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知名学府。中山北一路分校区是高层次人才在职培训基地。昆山路分校区是原东吴大学法学院旧址,现为成人教育基地。[32]
学校的关联单位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财大豪生大酒店(学术交流中心)、上海博思大酒店(商学院博思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