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跟西部一个农商行的朋友吃饭,他席间那番话我现在还记得。“以前还能买自家的自营理财,现在规模压得差不多了,我自己的钱都没合适去处”,他说这话时还叹着气,手里的茶杯都晃了晃。
说实话,这话听着矛盾,银行里理财产品不是一堆堆的?后来细聊才明白,不是没产品,是好多看着收益高的,他们内部人根本不碰。就像柜台上总有人问的那些“年化8%起”的产品,我那朋友直摆手:“真敢买的都是没看透风险的。”
头一种就是不少中小银行以前推的自营理财,现在监管查得严了。你别说,去年我二姨就差点买了老家县城银行的一款,说是“本行自营,稳赚不赔”,年化能到7%。我赶紧让朋友给看了看,人家直接说:“现在要求非持牌银行压降规模,好多都在清退,这时候买进去,到期能不能兑付都两说。”
我二姨还不服气,说“银行卖的还能有假?”朋友急得拍桌子:“我们自己人都转岗了,以前管资管的现在都去做债券投资了,你说这产品能靠谱吗?”后来二姨没买,过了俩月再去问,那产品果然停售了,听说有买了的客户还在跟银行交涉续期的事。
第二种更坑,就是打着“银行代销”旗号的保险理财。上次去银行办业务,就见柜员跟一个大爷推销,说“年化收益能到6%,还送保障”。我在旁边等号都听不下去了,趁柜员倒水的功夫跟大爷提了句。
真的,这种产品我太熟了。表面看收益不低,其实锁定期动不动就五年十年,中间急用钱取出来要亏一大笔本金。我邻居阿姨前几年买过,儿子结婚要买房,取的时候亏了快两万,哭着去银行理论也没用,合同上写得明明白白。关键是银行员工自己从来不动这个,他们都知道,这点收益根本抵不上流动性的损失。
还有一种,就是最近又冒头的“结构化存款变种”。听着名字挺唬人,说是“存款+理财”结合,保本还能拿高收益。我那银行朋友说,这里面猫腻最多。上次有个客户拿着合同来找他看,里面写着“挂钩指数表现,收益上不封顶”,看着美吧?
其实呢,所谓的高收益根本不是保底的,指数跌了可能就只有活期利息。他给我看了个数据,去年他们行卖的这类产品,真正拿到宣传中“最高收益”的客户,一百个里都不到十个。“我们内部培训时就说了,这种产品就是噱头,真要保本不如存定期,要收益不如买正规基金”,他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说真的,现在理财市场太乱了,尤其那些收益比定期存款高一倍还多的,真想问问凭啥能给这么高。我那朋友总结得好:“银行员工也是普通人,挣钱都不容易,那些看着不真实的收益,背后藏的风险我们比谁都清楚。”
刚才忘了说,还有个细节。华东有家城商行的朋友说,他们压降规模时最头疼现金管理类产品,这类产品以前不少人买,觉得灵活又能赚收益。现在监管要求严了,规模一压再压,好多老客户来问额度,他们都只能劝着转成其他产品。你说要是真那么好,能这么折腾吗?
反正我现在理财就认准两条:一是收益超过5%就多留个心眼,二是不管谁说得天花乱坠,先问一句“银行员工自己买吗?”。上次我那朋友跟我说,他现在钱要么存大额存单,要么买些低风险的理财公司产品,虽然收益不高,但睡得踏实。
可不是嘛,理财这事儿,真不是收益越高越好。那些让你心动的高收益,说不定就是个坑。你身边有没有人买过这类产品?亏了还是赚了?我反正见过不少踩坑的,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